期刊封面
科技纵横论文写作(科技论文写作分析论文)(4)
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碰到一些事情,比如说一些福利的时候,就会感觉,这个奖励应该是自己的,我给了他们,他们也不会感激我,也不会反过来给我,所以我没有必要给他们,我必须得争取到。
在后来,随着阅历增长,通过了社会上的磨练之后发现,再看孔融让梨就感觉他非常的有心机,因为他把大梨都让给了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们,自己留下了一个小梨,这样的话,他在大人的眼里,就会是一个非常棒的小孩,大人也会更加的喜欢他,从此以后,他能通过这个小梨换取更多比梨更加珍贵的东西。你看一个小小的让梨的故事,因为年龄不同,思绪的不同,就能得出这么多的结论,而在书本上,他无非就是一个故事,几百个字而已。
所以说,一切思维逻辑的根源是从本心出发的,而本心的成长,则是自己的阅历和学识所决定的,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,增添社会阅历,才会增加自己对事物的判断,从而增加思维判断的能力。
陆游的诗歌究竟怎么样?
陆游是我国七百多年前的伟大爱国诗人,字务观,号放翁,故后世诗词评论常常称他为“陆放翁”。他出生在南宋时越州山阴县(即今天浙江绍兴市)。陆氏是当时山阴县一大家族,原世代以务农为业的,但到了陆游的高祖陆轸,才通过科举走上仕途,陆轸虽然做了官,但仍然保持着朴素的家风,在朝居官四十多年,始终不曾置买田产,仍然过着“两袖清风”的寒素生活。他的祖父陆农师(即陆佃),宋徽宗时,官至尚书左丞时,因受奸臣蔡京的排挤,被贬到安徽毫州任知州,刚做了一任后便死在任上。到了陆游的父亲陆宰,曾任官至朝请大夫。陆宰是一个藏书家,他和父亲陆佃一样,也是一位官僚兼学者型的人物。由此可知,陆游是出身于一个有文学传统的官僚地主家庭。山阴陆家虽是世家,却并非豪门显贵。传至陆游这一代,家境已渐没落。故家庭间的文学气氛,对陆游成为南宋大诗人的成长与发展都是有利的条件。
陆游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(公元1125年)农历十月十七日。当时他父亲陆宰正任职淮南计度转运副使,而且刚刚奉朝廷之令到京城东京(今河南开封)去朝见圣上。陆游就是在这次赶京途中一个风狂雨骤的日子里诞生了。陆游后来有诗记载他出生时的情景:“余生急雨暗淮天,出没蛟鼍浪入船。”
陆游正逢国难之时诞生的。他从小就热爱学习,有诗自称:“我生学语即耽书,万卷纵横眼欲枯”。他从十七岁开始正式写诗。一生写下一万多首诗词,是南宋最高产的诗人。那么,陆游的诗歌究竟如何呢?
陆游死于嘉定二年(公元1209年)农历十二月廿九日,这日正好是除夕,他也刚好八十五岁。由于陆游长期而辛勤地不断写诗作文,故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学遗产,计有《渭南文集》五十卷,其中包括《入蜀记》六卷,词二卷;《剑南诗稿》八十五卷(共计古风、律诗九千一百三十八首;《放翁逸稿》二卷,续添一卷;《南唐书》十八卷;《老学庵笔记》十卷;《家世旧闻》八则;《斋居纪事》三十六则。(此外尚有一些零散著作)。
首先,陆游在他八十余年的生命和一万首的诗词中,始终贯串着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,从而奠定了他在我国诗坛上崇高地位。如《关山月》:“……笛里谁知壮士心,沙头空照征人骨!中原干戈古亦闻,岂有逆胡传子孙?遗民忍死望恢复,几处今宵垂泪痕!”诗中陆游用了三方面鲜明对照的写法,使读者清楚地看出当时阶级矛盾和。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,这首诗概括了南宋的社会现实,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。在诗里,陆游那种爱国忧民的悲愤之情充满了全诗!还有他的《秋夜将晓,出篱门迎凉有感》:“三万里河东入海,五千仞岳上摩天,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。”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,诗人把他对祖国的热爱,对侵略者的痛恨,对贼的失望,对沦陷区的关怀写得是多么的深切动人!陆游的诗歌还有一个特色,那就是他不但写爱国忧民的情绪,并且还在诗中表明自己救国的胆量和决心。这一点,在他之前的古人的诗作中乃绝无仅有的。譬如他的《夜读兵书》:“老病虽惫甚,壮气复有余,长缨果可请,上马不踌躇!”陆游从诗中表明自己老当益壮,如果朝廷能给他报国的机会,他非常愿意即刻投笔从戎,上马杀敌。又如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一诗说:“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”诗人虽然年老力衰了,但“老骥伏枥,壮心不已!”在病中仍念念不忘为国捍卫边防。读这首诗,真使我不由得地极为惊佩,敬服陆放翁坚强的意志和爱国热烈的感情!特别是在他临死之顷,还写下那首作为遗嘱的《示儿》诗:“死去元知万事空,但悲不见九州同。王师北定中原日,家祭无忘告乃翁!”这首诗之所以让后人千古传诵,正是陆游充满了血泪的歌唱,博取了人们的共鸣!强烈的爱国精神洋溢在《示儿》这四句诗中的字里行间,直到此时此刻的我,同样深受感染着!
文章来源:《中国科技纵横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kjzh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9/223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