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封面
从“手铲释天书”到“慧眼览古幽”——科技考(2)
为考古装上“慧眼”,精准记录遗迹。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博物馆内,几张被珍藏近半个世纪的手绘图纸,记录着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明中都遗址最初面世的样子。图纸作者是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,1973年勘察明中都时,他全部的“家当”仅有一辆自行车、一部旧相机、一卷大皮尺。
为文化遗产恢复“容颜”
“X射线衍射、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相当于‘验血',分析文物锈蚀物的成分,检测是否存在有害锈及其含量。X射线探伤分析更像是‘胸透',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看作是‘病理分析',判断文物的腐蚀程度,为整形、焊接等提供技术参考。”李瑞亮形象地比喻。
李瑞亮说,由于历史久远,出土物件往往存在锈蚀、残缺、断裂、变形等多种损害。相比于传统文物修复的“望闻问切”,借助高科技手段更能精准直击“病灶”,做到“对症治疗”。
新华社北京8月15日电题:从“手铲释天书”到“慧眼览古幽”——科技考古面面观
从“手铲释天书”到“慧眼览古幽”,科技赋予考古的能量越来越大。计算机、生物学、化学、地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被引入到遗址发掘、研究分析、文物修复、展示传播等考古“全链条”,发挥着日益显著的支撑推动作用。
列为“考古中国·夏文化研究”项目子课题之一的安徽蚌埠禹会村遗址,是淮河中游地区的一处大型龙山时代城址。麦田上方,一架无人机正沿着900米长的东城垣缓缓飞过。基于多角度摄影的三维建模技术,拍摄获取的数百张影像经过处理,展现出遗址丰富的地貌景观,令人惊叹。
新华社记者
为考古装上“慧眼”
“随着数字化三维建模技术的应用,遗址数字高程模型得以快速生成,这为我们探索城垣、壕沟或其他史前工程提供了重要线索,也为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了精准的空间信息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负责人张东说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科技纵横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kjzh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6/2220.html